1. 首页
  2. 新闻

中本聪的 109 万枚比特币,是否会成为信仰的代价?

撰文:Daii

这不是一个修辞问题,而是一个日益迫近的现实命题。

在比特币的世界里,中本聪的那 109.6 万枚比特币从未移动,仿佛是这个系统最初的「信仰锚点」——象征去中心化的纯粹,也象征创世者的隐退与不干预。

但现在,一个技术变量正在把这堆「圣物」推向风口浪尖。

不是因为它会不会被用,而是因为它几乎「注定」会被破解——只不过,动手的,不是黑客,而是量子计算机。

在我的《比特币最大的雷,还没有爆——但这或许也是你最大的机会》知乎发表后,大家对此已经有了一个共识:

这颗雷,不再是「是否会爆」的问题,而是「何时爆」的问题。

于是一个更敏感、更具争议的问题被推到聚光灯下:

面对量子威胁,我们到底该不该处理中本聪的比特币?

  • 动了,或许能避免灾难;

  • 不动,或许能保住信仰。

这场争论,撕开的不是代码本身,而是去中心化世界最深处的那道哲学伤口:

当保护信仰本身,会伤害信仰的现实根基时——我们该如何抉择?

在探讨如此深刻的问题之前,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:去中心化是如何成为信仰的?

1. 去中心化,一种信仰?

「去中心化」并不是一个新鲜术语,但在比特币的语境中,它早已超越了技术架构,逐渐被奉为一种不可谈判的信仰。

要理解这份信仰的力量,首先要理解它的「对立面」——中心化世界的深层结构。

在传统金融体系中,银行、清算所、央行等机构垄断了对账本的最终解释权。一个账户是否被冻结、一笔交易是否有效、一个人是否「值得信任」,从来不是你自己说了算,而是系统背后的「权力结构」说了算。

这种结构表面看是秩序,实则是对财产权的有条件施予: 你拥有的,不是你的「权利」,而是他们允许你暂时使用的「资格」。

而比特币的诞生,正是一次从源头拆解这套体系的激进尝试。

在比特币中:

  • 你不需要申请,不需要授权,不需要身份;

  • 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交易,任何节点都可以验证它的合法性;

  • 账本由工作量证明机制驱动,一经写入,历史就不可篡改;

  • 没有「管理员」,没有「后门」,没有「例外」。

去中心化,在这里,不是「很多人一起维护」的意思,而是根本没有哪个人有特权维护。

- 金钱报
免责声明: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