灰色巨兽 vs 白名单玩家,透视合规稳定币带来的「分叉时刻」
撰文:imToken
宏观视角下,稳定币正迈入前所未有的洗牌阶段。
7 月,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《GENIUS 法案》 ,标志着稳定币立法终于落地;8 月,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也随之生效,成为全球首个地区性监管框架;与此同时,日本、韩国等主要经济体也在加速跟进监管细则,拟允许合规主体发行稳定币。
换句话说,稳定币赛道迎来了真正的「监管窗口期」——从灰色生长的流动性工具,逐渐演变为合规与实验并行的金融基础设施。
为什么要关注「合规稳定币」?在稳定币的分类体系中,合规稳定币(Regulated Stables)占据着独特而关键的位置。
首先,从市场需求来看,稳定币早已不只是链上交易的「一般等价物」。对加密原生用户,它是避险与流动性的核心资产;对传统机构,它则可能是跨境结算、财库管理、支付清算的全新工具。
然而,过去 USDT 等稳定币凭借市场需求自然扩张,虽然体量庞大,却长期游走在监管灰色地带,因透明度不足和合规风险饱受质疑,合规稳定币则自诞生之初就以「合规可用」为第一目标,由受监管的主体发行、满足所在司法辖区的牌照要求,并以清晰的资产储备和法律责任为背书。
说白了,合规稳定币的最大特征在于受监管的发行人 + 符合所在司法辖区的牌照要求,每一枚代币背后都有清晰的资产储备与法律责任,且用户和机构在使用时,可以明确追溯到监管主体与资产托管安排。
这让它们不仅能在链上流通,更有机会被写进企业财报和合规报告,成为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之间的「官方通道」。
来源:imToken Web(web.token.im)的合规型稳定币
从 imToken 的视角来看,稳定币早已不是一个单一叙事能概括的工具,而是一个多维度的「资产集合体」——不同用户、不同需求,会对应不同的稳定币选择(延伸阅读:《稳定币世界观:如何构建用户视角下的稳定币分类框架?》)。
在这套分类中,合规稳定币(USDC、FDUSD、PYUSD、GUSD、USD1 等)并不是要取代 USDT,而是要作为一条平行赛道,为跨境支付、机构应用和金融合规提供合法、安全的选择。
如果说 USDT 的意义在于「推动了加密市场的全球流动性」,那么合规稳定币的意义,则在于「让稳定币真正走进金融与生活的日常」。
主要合规稳定币全景从这个角度看,合规稳定币的全球路径并不一致,但方向却殊途同归——它们正在从灰色流动性,转向合规的金融接口,未来应用场景或许不再局限于交易所的撮合与套利,而是延伸到跨境支付、企业财库管理、甚至个人日常支付。
- 金钱报
免责声明: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