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新闻

a16z:关于区块链隐私的 6 种误解

作者:David Sverdlov & Aiden Slavin

编译:深潮TechFlow

新技术的出现——从电报、电话到互联网——总是伴随着对隐私即将消亡的焦虑。而区块链技术也不例外,关于区块链隐私的讨论常常存在误解:要么认为它会带来过度的透明性,威胁个人隐私;要么认为它成为犯罪的温床。

但真正的挑战并非在隐私与安全之间做选择,而是如何构建既支持隐私又保障安全的工具——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法律层面。从零知识证明系统到高级加密技术,隐私保护解决方案正在逐步扩展。区块链隐私远不止局限于金融领域,它还为身份验证、游戏、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的应用打开了大门,真正惠及用户。

随着美国稳定币立法的正式签署,区块链隐私的需求变得比以往更加紧迫。稳定币为加密货币带来了让十亿人入场的机遇。然而,要让用户愿意使用加密货币支付日常消费——从咖啡到医疗账单,他们必须确信自己在链上的活动是私密的。现在不是制造误会的时候,而是行动起来构建解决方案的时刻。

关于隐私的争论由来已久,其答案也并不新鲜:坚持创新,拒绝误会与误解,才能塑造隐私的未来。

误解一:互联网是现代“隐私问题”的罪魁祸首

真相:早在互联网出现近一个世纪之前,19世纪末的通信革命就推动了隐私权在美国的发展。企业家们开发了许多能够前所未有地传递信息的技术,包括首个商用电报、电话、商用打字机、麦克风以及其他媒介。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。历史学家兼教授莎拉·艾戈(Sarah Igo)指出,当时美国的隐私冲突与新的通信方式一同发展,这引发了许多新的隐私问题:新闻媒体是否可以为了商业目的使用他人的姓名、肖像或照片?执法机关是否可以窃听电话线以监听对话,或使用摄影和指纹技术来建立永久记录或犯罪分子识别登记册?

这些技术问世后不久,法律学者就开始着手应对它们带来的隐私挑战。1890年,美国未来的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·布兰戴斯(Louis D. Brandeis)与律师塞缪尔·沃伦(Samuel D. Warren)在《哈佛法律评论》上发表了《隐私权》(The Right to Privacy)一文。随后,隐私法律在20世纪通过立法、侵权法和宪法逐步发展。然而,在布兰戴斯和沃伦发表文章一个多世纪之后,1993年,首个广泛可用的商业互联网浏览器 Mosaic 推出,互联网相关的隐私问题随之激增。

误解二:互联网无需隐私也能正常运作

真相:互联网早期缺乏隐私保护曾严重阻碍其更广泛的普及。总体而言,在互联网出现之前,人们享有更高程度的隐私。正如西蒙·辛格(Simon Singh)在《密码本》(The Code Book)中所述,密码学研究的早期先驱惠特菲尔德·迪菲(Whitfield Diffie)指出,在《权利法案》通过时,“任何两个人都可以通过走到路边几米远的地方,并确认没有人藏在灌木丛中,来进行绝对私密的对话——这是当今世界无人能够享有的隐私程度。”同样,人们可以通过商品或现金进行金融交易,享有如今大多数数字交易中缺失的隐私和匿名性。

- 金钱报
免责声明: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