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马锡中国仓位降至 18% 真相:被误读的“撤退”,被低估的豪赌
淡马锡中国仓位降至18%真相:被误读的“撤退”,被低估的豪赌,比例下降的背面,是40亿新元的真金白银加码。
新加坡滨海湾金融区的摩天大楼里,淡马锡控股刚刚交出了一份创纪录的成绩单:2025财年投资组合净值4340亿新元(约2.35万亿人民币),较上年增长450亿新元,刷新历史高点。
这份光鲜的财报中,一个数字却在中国市场掀起波澜:按资产所在地计算,淡马锡在中国的投资比例降至18%,被美洲(24%)进一步拉开差距。一时间,“淡马锡撤离中国”的论调甚嚣尘上。
“不管是18%还是19%,淡马锡长期看好中国,重仓中国,没有发生任何变化。”淡马锡中国区主席吴亦兵面对《财经》记者,语气斩钉截铁。
他抛出一个反常识的事实:2025财年,淡马锡在中国的绝对投资组合净值增长了约40亿新元(约216亿人民币)。这一比例下降背后,是美股大牛市带来的分母膨胀效应,以及淡马锡全球资产配置的再平衡。
当市场被百分比迷惑了双眼,聪明的资本早已看透本质。
一、比例迷思被误读的“撤退信号”淡马锡2025财年报告如同一面多棱镜,折射出全球资本流动的复杂光谱。
财报显示,其在新加坡本土的投资占比稳定在27%,美洲上升至24%,印度增至8%,而中国则下降1个百分点至18%。数字游戏背后暗藏玄机。
从历史维度看,淡马锡对华投资比例确实走过一条抛物线: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,2020财年达到29%的峰值,随后五年逐渐回落至18%。这条曲线常被简单解读为“撤退路线图”。
吴亦兵却给出截然不同的坐标系:“相对全球任何一个指数都是大幅超配”。仔细拆解财报数据会发现,2020财年中国资产净值约4408亿元人民币,2025财年为4230亿元,五年间仅微降4.03%。同期MSCI中国指数下跌近30%,美股标普500指数上涨超40%。比例变化更多源于分母端的剧烈波动,而非分子端的主动收缩。
淡马锡的投资组合结构更揭示关键真相:49%为非上市资产,按成本而非市值计价;基金投资部分存在4-6个季度的业绩延迟。这意味着当下财报中的中国仓位,实际反映的是两年前的投资决策。“我们是自下而上的投资者,更看重企业本身的韧性。”吴亦兵的这番话,揭穿了华尔街那套“百分比叙事”的肤浅。
二、战略转向从规模偏好到价值狩猎2025财年淡马锡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战术转身:从净卖出70亿新元转为净投资100亿新元(约540亿人民币),创二十年最大规模。这种灵活性与年报主题“灵活应变”形成巧妙呼应。
全球棋盘上,淡马锡正进行精密落子。美洲仓位膨胀至24%,部分源于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豪赌。淡马锡参与微软、贝莱德发起的AI基础设施合作伙伴计划(AIP),该项目计划募集300亿美元,撬动千亿级投资。“这反映了我们对未来重大转变的关注。”战略计划主管拉维·兰巴点明关键。印度成为新宠,8%的占比几乎是五年前两倍。淡马锡印度董事总经理维舍什·夏里瓦斯塔夫直言印度“在强劲的国内消费背景下相对不受地缘政治影响”。
- 金钱报
免责声明: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。